中国古代史论文_两周时期吴越地区墓葬文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两周时期吴越地区墓葬发现情况
一、吴越地区历史地理概况
二、两周时期的墓葬类型
(一)土墩墓
(二)石室土墩墓(石冢)
(三)大型一墩一墓
三、小结
第二章 吴越地区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研究
一、墓葬形制结构分析
二、随葬品器物组合分析
三、典型器物演变与分期研究
四、小结
第三章 埋葬环境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一、宁镇地区
(一)西周时期
(二)春秋时期
二、环太湖-钱塘江流域
(一)西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文化内涵辨析
(一)大型墓葬辨析
(二)中小型墓葬辨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文章摘要:两周时期吴越两国是长江下游两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把发现的“土墩遗存”作为吴越地区一种特殊的文化面貌公之于众,所谓的“土墩遗存”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目前学界多认为这类遗存应为墓葬,且与吴越文化有重要联系,往往统称之为“土墩墓”。土墩墓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包括安徽南部、宁镇地区和环太湖-钱塘江流域,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在西周以前该地区有“吴”、“越”之称。但是考古资料显示,至少从商到两周(有学者认为有些土墩墓可以到夏)时期黄山-天台山以南都有土墩墓分布,特别是太湖钱塘江流域的土墩墓跨越的时间从商一直持续到战国早期,时间跨度大于宁镇地区的土墩墓。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年代集中在西周早期到春秋末年,和文献记载的吴国存在的时间比较一致,而黄山-天台山以南地区的土墩墓存在的时间范围明显超出了吴越两国存在的时间范围,其上限超过了吴、越两国已知的存在时间线,下限与已知吴、越两国灭亡时间基本吻合,因此本论文把两周时期的土墩墓作为吴、越两国的重要文化遗存作为研究对象应该是合适的。本文所指“吴越墓葬文化”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吴、越从立国到覆灭阶段内的所有墓葬。吴国墓葬的分布范围在西周到春秋早期阶段大体上西到九华山一带,东至茅山-天目山山脉,被以长江为界,南至黄山山脉;越国墓葬分布在吴国墓葬的偏东部和南部,向北也达到了长江,西以茅山为界,东到大海,南至钱塘江流域。本论文除阐明选题的意义、研究对象的时空概念和土墩墓概念的界定、文献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外,对两周时期吴越地区墓葬的发现情况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包括吴越地区的历史地理概况、分别对土墩墓、石室土墩墓(石冢)和大型墓葬进行介绍和研究。认为大型墓葬是吴越贵族墓葬文化研究的主体内容,所以把其从一般土墩墓中剥离出来单独讨论;中小型土墩墓反映的是民间丧葬习俗,而且应该把石室土墩墓从土墩墓概念范畴中剥离出来,称之为“石冢”,属于越文化中平民丧葬习俗的代表性特征。认为从西周到春秋早期、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是吴越大型墓葬的两个重要演变阶段,因此将两周时期吴越地区墓葬分为西周组和春秋战国组分别研究、比较、辨析;论文主要从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对吴越墓葬的文化特点进行辨析,通过对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变化的比较研究,建立了初步的高等级墓葬和低等级墓葬、吴国墓葬和越国墓葬的划分标准。之后,再进一步细化吴越地区的丧葬文化,分区域(宁镇地区和环太湖-钱塘江流域)、分时段(西周和东周)深化分析;最后从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概括,认为大型墓葬的等级研究辨析是深入了解吴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上层阶级文化生活面貌的重要内容,而中小型墓葬一般为吴越民间墓葬,主要形式为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石冢)。中小型吴国墓葬的主要形式是以一墩多墓为代表的土墩墓,越国墓葬主要形式包括了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石冢)两种类型。吴越“接壤同俗”的说法反映在墓葬文化上为:不管是土墩墓类型还是石室土墩墓(石冢)类型,出土随葬品都以印纹硬陶器和原始青瓷为主,说明在日常生活用器方面吴越两国文化差异并不明显。本文对于中小型墓葬所反映出的民间葬俗特征也进行了探讨,由于文献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从考古资料来看所发现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石冢)葬俗非常复杂,不仅墓葬形制上多种多样,而且祭祀行为也是复杂多变。土墩墓既有一墩一墓也有一墩多墓,因此,针对这种特殊葬俗特征,本文提出了“墓葬中所表现出的‘向心结构’反映了民间葬俗‘宗’和‘孝’的理念,且和中原地区区别较大。石室土墩墓(石冢)所反映出的越国葬俗和同时期中原地区葬俗相比较,差异就更大”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