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文化
    主页 > 期刊导读 >

档案及博物馆论文_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文化展陈中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二章 博物馆传统文化展陈发展概述

第一节 博物馆传统文化展陈类型

第二节 博物馆传统文化展陈的信息建构方式

注释

第三章 博物馆传统文化展陈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博物馆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与传统文化展陈解读

第二节 传统文化展陈中多媒体技术主导的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的重构

第三节 传统文化展陈中媒体增强的现场体验感

注释

第四章 多媒体语境下《山海经》展陈形式语言的再创造

第一节 《山海经》表现形式演绎梳理

第二节 多媒体话语中《山海经》展陈形式语言的延续和转译

注释

第五章 多媒体技术对《山海经》载体的展陈形态再创造

第一节 《山海经》载体的展陈形态认知再生

第二节 “物化”到“数字化”转变中《山海经》载体的展陈形态

第三节 多媒体技术与《山海经》展陈载体的融合——“技以载道”

注释

结语

附录 山海经博物馆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文章摘要:古为今用,深度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是当代社会对构建新时代文化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在建立着融合互鉴的话语体系,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交流开始受到关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以及在当代认知体系中建立传统文化的现代语义,是构建传统文化记忆传承的必经之路。博物馆作为传播各类文化的社会机构,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展陈形式不断地与国际化接轨,新展览理念和技术的注入使我国博物馆展览事业的发展更具活力。在展馆设计内,对传统文化的阐释系统逐渐建立,为我国博物馆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赋予了更多的中国内涵。本文中探讨研究的《山海经》作为先秦古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但是,由于其缺乏实证性资料,致使社会公众的解读需要于展陈中构建可感知的《山海经》历史想象世界。多媒体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为社会公众的历史想象空间提供了多感官参与通道,塑造了当代认知模式中系统的文明对话范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这是建立完备的《山海经》认知体系的技术辅助。本文主要论述了多媒体技术语境中的山海经博物馆展陈设计形态,以笔者的毕业设计课题即山海经博物馆为实践对象,对《山海经》艺术语言的现代化展陈转译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整合讨论了传统文化、展陈、多媒体技术之间不断调试融合、相互交流的关系。第一,传统文化与博物馆展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译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博物馆展陈则为其提供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转译的媒介选择,逐步构建了新时代中的传统文化信息认知;第二,展陈与多媒体技术。当代社会公众的认知模式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文化在展陈再现中建立多维度阐释空间,是当前社会文化诠释的新要求。于展陈形态塑造的文化空间内,借助多媒体技术建立公众在场的沉浸式体验模式,形成文化信息的重构成为当前主要的展览范式;第三,多媒体技术与《山海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公众认知思维和方式的革新,为人们构建了可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技术背景,使人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可寻一寸多维度时空隧道。多媒体技术为当代博物馆展陈对《山海经》历史想象过程中的内容架构及形态再造构建了新的技术语境,重塑了《山海经》的艺术形式以及展陈形态,进一步实现了与《山海经》展陈形态融合过程中如何实现它的“技以载道”。当前,当代博物馆在国际化潮流中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坚定自身特色,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本身文化内涵过程中需坚定不移恪守的发展准则。同时,对多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将成为促进我国博物馆展览事业一片向好的巨大推动力。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789/d.cnki.gsdgy.2020.000002

论文分类号:G265